本网站之图片及文章等内容
版权属奇美数字典藏计划所有
城市与时代背景
台湾 (Taiwan)
西西方音乐传入台湾的历史最早可追朔至荷西时期,约于1624年间,荷兰及西班牙人先后占领台湾,这些来台的荷兰人及西班牙人中包含了传教士及教师,因而也将属于西方的教会文化,天主教的弥撒音乐及军乐队使用乐器带进台湾,然而当时对台湾的影响并不大,留下的数据也相当稀少。直到1858年,清朝政府因为「天津条约」增开了台湾的高雄与淡水的港口,西方人士相继来台,设置了许多的教堂与学校,例如:台湾第一所的西式学院─台南神学院、长荣中学、长荣女中、牛津学堂及淡水女学堂等,这些西式学校课程中都有音乐课,其中,台南神学院于1924年成立了「音乐队」,编制中即出现了「小提琴」。
日治时期,日人在台设立的「国语学校」及「公学校」中都设有音乐科,专门教授音乐知识或歌曲,另外,在台湾南北两地的教会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让台湾学习音乐的风气渐渐兴盛,许多音乐家纷纷赴日深造,其中张福兴即赴日专攻管风琴及小提琴,毕业后回到台湾筹组了台湾第一个西洋管弦乐团「玲珑会」。
而在提琴的制作方面,台湾约于日据时代末期1945年左右,开始出现自制的提琴琴弦,第一位制作琴弦的就是现今奇美基金会创办人许文龙。许文龙自小相当喜欢小提琴,在日治末期,日人开始被迫变卖家当、举家遣返时买下的生平第一把小提琴,此后天天拉琴,琴弦坏了却无处买也买不起,最后,许先生到海边去将失事的日本飞机上的钢索、钢线拆下来,再用报废的时钟齿轮自制「卷线台」,一番摸索下成功制作出琴弦,也成为台湾第一位制作琴弦贩卖的人。后来许文龙将整套设备和技术交给小提琴演奏家老师黄丙丁。
台湾制琴史约开始于1945年,由许登山与黄丙丁合作制造小提琴,是台湾制琴业的开山鼻祖,也让台南市成为台湾制琴发源地。1951年,两人成立的「福隆昌」则成为台湾第一家提琴乐器工厂;1968年后,许登山独自创立乐器公司,采用机械化生产,除了全系列提琴外,同时也生产琴盒、琴弓与琴弦。另外在台湾北部,原为诊所药剂师的陈新兴仿照医师小孩所学习的小提琴,无师自通下制作出一把小提琴,历经多次失败与尝试,质量技术越显成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前往美国接受为期六个月的制琴训练,回国后在亲戚家人的帮忙下,1965年左右成立了提琴家庭工厂,随着业务扩大进而成立「皇冠提琴工厂」。
1946年后,许登山、苏丁选、张传芳、王圣哲这些台湾首批制琴家多为自学而成;到了1970年代至80年代是台湾经济快速成长的时代,焦中兴、张瀚心、许文仁、李柏苍、王丽春则是第一批留学意大利的台湾制琴家。由于在台湾取得意大利提琴相当容易,且价格远低于日本,造成制琴家难以专业制琴为生,都已修琴、卖琴为业。1980年代晚期,中国大陆的乐器工业崛起,以更低廉的价钱抢攻市场。2003年,台南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成立了台湾第一个学院派乐器制作工作室,由陈国华授课。
1990年,奇美企业创办人许文龙从小提琴家林昭亮手中,买下第一把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后,自此开启了台湾提琴收藏的风气,其收藏不只以数量见着,更以有系统、有目标、有计划之搜集,被誉为富有完整性、历史性、与教育性之世界级提琴收藏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