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时代背景

上海 (Shanghai)

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最东部,东向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部与江苏、浙江两省相连,最北部的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上海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的经济、贸易与航运中心。

清道光22年 (1842),中英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惨败并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原以江南丝竹为主的上海,也开始传入西洋音乐。「上海工部局乐团」始于1879年成立的「租界公共乐队」,那是一支管乐队,也是今日「上海交响乐团」前身;1919年,意大利人帕契 (Mario Pacci, 1878-1949) 接手工部局乐队时,团员只有37人,其中欧洲乐手8位,菲律宾乐手29位;1921年8月,帕契聘用了意大利小提琴家富华 (Arrigo Foa, 1900-1981) 等4位乐手,随后乐团的欧洲人数逐渐增加。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大量贵族逃亡到中国,先侨居东北哈尔滨,后来许多侨民陆续移居上海,聚集在法国租界,被上海人称为「白俄」,并有不少俄罗斯宫廷乐手加入乐队,其中一位就是优秀的中提琴家波杜许卡 (Josef Podushka)。

1949年,国共政权交替,「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更名为「上海市交响乐团」;9月1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改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10月,贺绿汀院长和向隅副院长到任就职,还有一位副院长是留任的谭抒真 (1907-2002),上海音乐院初期的师资包括外聘教授富华,还有在交响乐团任职的王人艺等等;到了1956年,上海音乐院才改为现名。

在二十世纪初期,上海出现首位华人制琴师司徒梦岩(1888-1954),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机械工程时,也跟随美籍波兰裔制琴师华特沙朗‧戈斯 (Walter Solon Goss, 1853-ca. 1925) 学习制琴技术,更于1915年与戈斯共同制作的一把小提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中获得金奖。之后上海、北京、广州也陆续出现几位华人制琴先驱,如北京王玫 (1907-1985) 、上海谭抒真、温詹美 (c. 1920-c. 1986)、广州的邹庆新等等,基于个人兴趣而开启了华人提琴制作历史;但是地区分散、无明确的师徒传承,加上制琴信息不足,以至于这些早期制琴师多未受过正规训练,作品数量不多。

1950年代初期,上海、广州、北京、天津几个大城市的小型乐器工作坊,先后合并为稍具规模的工厂,生产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而中国制琴开始由个人工作室转换为较大型的批量生产。像制琴先驱谭抒真于1950年代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工厂」,生产小提琴、竖琴等弦乐器。但是各地的乐器厂都还处于自行摸索的初级阶段,加上当时政府采取锁国政策,各乐器厂的弦乐器 (主要是小提琴) 生产部门仅能得到极少数的正确信息,对于西方制琴历史与学派特色,所知有限,甚至产生不少误解,使得当时作品大多乏善可陈。

1956年为中国制琴史的重要转折点,由轻工业部在上海设立「乐器研究所」,并任命谭抒真为所长,在这组织成立之前,提琴制作较为零散,缺乏较有规模的工作场地;同年,谭抒真在上海开办了「全国小提琴制作训练班」,邀请广州、北京、天津各地的乐器制作人才到上海学习,为中国提琴生产质量的提升向前迈出了第一步。

谭抒真是一个极具天份的提琴家和学者,和他学习的人员中颇多手艺细致的才俊之士,如广州的梁国辉 (1924-) 、陈锦农 (1929-) 、徐弗 (1931-) 、北京的戴洪祥 (1929-2001) 等等。课程结束后,他们分别在上海,北京,广州成立三个官方提琴制造厂:江苏上海的「金钟牌」,代表者是华天礽 (1953-)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蔡生及黄挺直;广州的「红绵牌」,代表者是梁国辉、陈锦农及朱明江 (1956-) ;第三个是天津北京的「星海牌」,代表者是戴洪祥。在这些人物的带动下,中国各地的提琴产业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开始有能力生产较为优质的乐器,供国内专业院校和演奏团体使用,后来这三个工厂师傅自成流派,各自拥有自己的市场。

但自从1958年开始,中国政治动荡不安,六十年代初期的三年大饥荒,使中国大多数非关民生的学术活动都名存实亡;不久后,「文化大革命」使正规教育、生产和研究都停滞,直到1976年毛泽东过世,各行各业的生产才逐渐正常化,而三十年的锁国政策也开始转变,向外界开启了大门。

1978年,「上海之春」音乐舞蹈节恢复举行,即后来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同年,谭抒真在上海音乐学院建立了提琴制作系,第一届学生包括华天礽、罗小鸿 (1952-)、周修纬等人,谭抒真对中国提琴产业的贡献之巨,可说无人能出其右。自2012年4月起,上海开始了第一届户外交响音乐会─「辰山草地广播音乐会」,至今每年春夏之际举办一届,邀请世界知名乐团参与演出,质量不俗。

2012年4月,上海音乐院举行了中国 (上海) 提琴展,会上除了展出中国各地优秀制琴师的作品外,还有中国提琴制作鼻祖谭抒真于1937年制作的小提琴,以及十七、十八世纪意大利制琴大师史特拉底瓦里 (Stradivari)、瓜达尼尼 (Guadagnini) 和瓜奈里 (Gaurneri)的作品共9把,让这次优秀提琴作品展增添许多国际光环。

从十九世纪五零年代至今,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国的提琴制作从只是少数人的兴趣,发展到今日,提琴产量已居于世界首位,早期的谭抒真、梁国辉、陈锦农、戴洪祥,以及中生代的郑荃、朱明江、华天礽等人对中国提琴业如此大规模的发展,扮演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而新一代的制琴家也纷纷在国际比赛上闯出优异成绩,让中国的提琴制作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步、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