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之图片及文章等内容
版权属奇美数字典藏计划所有
城市與時代背景
阿伯丁 (Aberdeen)
阿伯丁(Aberdeen)是苏格兰境内的大城,人口总数排名第三,据官方统计,人口约二十万两千余人。阿伯丁可谓具有历史的古城,早在距今至少八千年前,居民已沿着河岸组成聚落。「花岗岩之城」、「灰城」及「覆有金黄细沙的银色之城」等,亦是众人赋予阿伯丁的其他称号,这是由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城市里的建筑使用当地的花岗岩为建材,岩石中中蕴含丰富云母矿(mica),使得建筑能折射出耀眼的银白光泽,故用这些美丽的名字来称呼阿伯丁,着实恰如其分。此外,阿伯丁的地理位置特殊,座落在绵长海岸线上,故很早即摆脱渔业、纺织、造纸等传统工业及社会型态,以石油产业为主,并成为苏格兰东北地区,最大的航运及海运交通枢纽。自1970年代始,由于北海发现石油,起因于地利之便,这城市又多了「欧洲石油首都」或「欧洲能源首都」的美誉。
在教育文化方面,阿伯丁也是苏格兰的第一重镇,拥有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及罗伯特高登大学(Robert Godon University)两所高等学府。目前,阿伯丁在「大不列颠园艺竞赛」(Britain in Bloom)中,已历经十次获奖的优异纪录,相当引人注目;此外,也主办「阿伯丁国际青年节」(Aberdeen Internationl Youth Festival),每年吸引众多各地具备杰出艺术或音乐演出创作的人才,齐聚一堂演出欢庆,是个名副其实的国际盛会。据此,阿伯丁不但具备现代城市的繁荣工商经济活动,也极具自然风景及优良文化传统。
阿伯丁大学创校于1495年,当时的主教艾尔芬斯通(Bishop Elphinstone)所聘任用以讲唱日课经文(Divine Office)的教士,乃经过严格筛选,音乐活动自此奠基。十七、十八世纪,陆续出现具历史意义的音乐活动,有知名的乐谱出版商,大学里有知名音乐学者、音乐美学评论家。甚至,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阿伯丁是整个苏格兰地区弦乐器演奏及民歌采集的中心。出身苏格兰的女高音玛莉‧加登 (Mary Garden, 1874-1967) 、男高音奈尔‧麦基(Neil Mackie,1946-) 等声乐家,珍妮‧罗伯森 (Jeannie Robertson, 1908-1975)民歌演唱家等,都曾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的音乐家。这些在在都显示其悠远的音乐背景及传统,此特色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及参访游客。
虽然苏格兰的音乐启蒙时间,较欧陆来得晚,但迟至十七世纪末,文献上已记载其有音乐活动。当时的演出内容,除了有主要移植自欧陆的「正式」的巴洛克时期风格、供贵族欣赏的传统音乐,还有苏格兰当地的民俗舞蹈,这些都间接地促成弦乐器发展。1748年,阿伯丁的贵族们组成音乐学会,每周固定以音乐会方式演出传统(巴洛克音乐;著名作曲家的小提琴演奏家罗伯特‧麦金塔许 (Robert Mackintosh, c. 1745-1807)曾短暂三年(1784-1787)居住此地,带动此处的音乐风气;十九世纪末,阿伯丁又成立管弦乐团。这些频繁多样的传统音乐活动,促使阿伯丁成为苏格兰东北区最重的弦乐城市,有多得不成比例的制琴师,乃出身于阿伯丁;同时,城市里也有三至四家专业的提琴商铺,供给各种阶层人民使用。阿伯丁的提琴工艺,让这个城市的音乐文化,再添一层丰富色调。
爱丁堡 (Edinburgh)
爱丁堡 (Edinburgh) 是苏格兰首都,位于国土东南岸,临近北海,也是国会及政府机关的所在地,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城市,人口总数字居全国第二,逼近五十万人。此地最引人注目的活动,非每年八月初举办的「爱丁堡艺术节」莫属,节庆前后为期四周。爱丁堡艺术节创办于1947年,当时为了确保人类精神文明得以成熟、繁荣发展,所提供的表演平台。
爱丁堡素有「北方的雅典」(Athens of the North)之称,来自境内爱丁堡大学 (Universiry of Edinburgh)引领,是启蒙运动推展重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将爱丁堡的「新城」及「旧城」两区列为世界遗产,用以表彰并保护独特的中世纪古城遗迹,及英王乔治时代有计划的新城镇风貌。新旧两城所在地,为丁聚落 (Dean Village) 及卡尔顿山丘 (Calton Hill) 两地,城内超过四千五百座建筑被列入保护,成为历史古迹。由此可见城市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气息及景观风貌。
苏格兰中西部大城格拉斯哥 (Glasgow)跃升为苏格兰第一大城之前,爱丁堡曾经是最重要的机关所在地,甚至直到1880年以前,它都还是苏格兰境内最重要的艺术之都。不过,1999年7月始,苏格兰的新议会于此开始运作,赋予这座即将没落的城市新生命,此后便蓬勃发展,再度具备重要城市的规模。综观城市音乐发展史,爱丁堡音乐发展的全盛时期,在十六及十八世纪。音乐两度兴衰过程,与历史背景关系密切。十六世纪时,爱丁堡的音乐活动乃在宫廷里,例如音乐家罗伯特‧卡佛 (Robert Carver, c. 1485-c. 1570) 在国王詹姆士四世 (King James IV, 1473-1513) 的赞助下多能发挥长才,以法国或英国地区的音乐流派为模仿基础,创作出和于自己品味的合唱曲 (弥撒曲与经文歌) 或器乐曲。后来,1560年左右,欧洲教会发起「宗教改革」运动,旋即崩毁具有艺术性的音乐创作,同时也降低了教会音乐的质量。尽管宫廷中依然有音乐创作,但却必须面临群众非议的庞大压力,音乐活动逐渐走下坡。爱丁堡音乐活动沉寂相当长时间后,于十七世纪末,苏格兰人崇慕欧洲大陆意大利风格的巴洛克音乐,再度燃起此地的音乐火苗,爱丁堡成为私人家教、中产阶级业余创作的中心,同时也开启创办大众音乐会。至此,音乐从贵族独占的享乐事业,转变为民众的娱乐活动。
但是,拿破仑之役使得音乐会及出版活动受限,爱丁堡便再度走上「边缘化」的困境;同时,海运发达,许多非本地音乐家来到此地演出,爱丁堡的音乐家及人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失去自信,并丧失自身的文化特色与创作能力。基于两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使得爱丁堡可能发展的音乐活动,碰见转折;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曾经必有辉煌的事迹,所碰触到的事件,与其他地区相形之下,因而显得如此痛楚与醒目。不过,亦不容否认爱丁堡是苏格兰境内的音乐重镇之事实,其地位一直到1840年左右,才被格拉斯哥超越。
严格说来,苏格兰人民对弦乐器的声响并不陌生,已有五百余年历史。不过,文献上所描述的弓弦乐器型制,并没有一定的标准,甚至到1600年止,依然常与弹拨乐器混在一起。不幸的是,1560年苏格兰的宗教改革,反对偶像及图像崇拜,因此摧毁了绝大部分的乐器图像,使得考证工作加倍困难。在更早之前,苏格兰的音乐活动主要由宫廷支持,国王詹姆士四世本身就是位鲁特琴演奏家,他并雇用许多音乐家,如竖琴、笛子、号角等演奏者,替其舞团伴奏,以供在上位者娱乐之用。由宫廷内留下的文献可知,已使用称为提琴的乐器 (fiddle) 。直至1528年,詹姆士五世直接掌权后,苏格兰与法国有密切往来关系─老同盟 (Auld Alliance),音乐内容与形式有所转变:提琴乐器上,型制较接近现代标准的提琴(viol),取代了较早的提琴 (fiddle),成为宫廷里主要的弓弦乐器。
自克里蒙纳 (Cremona) 阿玛蒂制琴师族创建的提琴型制,有着完美身形比例及尺寸,现今的提琴身型,与当时阿玛蒂家族创建的型态,相差无几。于1660年左右,在意大利北部、法国、荷兰、英格兰等地的制琴师,已可制作出这般「经典」型制的提琴;十七世纪末,这类提琴才进入苏格兰。当时,苏格兰国力昌盛,教会权力式微,刺激本地文化─「舞蹈」的繁荣发展;紧接着,十八世纪,苏格兰在文化、科学与哲学等方面,出现曙光,是个在各方面启蒙的黄金年代。各个层面的刺激,皆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故间接拓展弦乐器的需求与市场,提琴工艺亦终有散发光芒的空间。此外,自十九世纪中叶起,苏格兰掀起热爱提琴工艺的浪潮,提琴制作相关书籍的出版,使得业余者能够加入制琴行列。苏格兰有许多制琴学校,能广泛交流制琴知识及技巧,使得其音乐及制琴工艺,迄今依旧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