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 《搖籃曲》

Maurice Ravel (1875-1937)

演出者:
小提琴:黃裕峰、鋼琴:陳智琪
使用樂器:
Jean Baptiste Vuillaume, Vi (1850)
播放樂章 (點擊曲名開始播放)

拉威爾堪稱是法國二十世紀初最具原創意念與豐富經驗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器樂作品,無論是鋼琴獨奏、室內樂、甚或大型的管絃樂曲,皆能在其中揉雜各種新元素,故能不停地在樂曲中發現各種可能。拉威爾不但迷戀過往的種種事物,對異國情調也充滿熱情,音樂風格與成就,能與當代大師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1862-1918) 並駕齊驅。他的鋼琴作品有《水之嬉戲》 (Jeux d’eau) 、《庫普蘭之墓》 (Le tombeau de Couperin)、《加斯巴之夜》 (Gaspard de la nuit) 等,在在洋溢著通透純淨、栩栩如生的聲響效果,且須具備卓越高超的演奏技巧才能勝任演出工作;管絃作品《達弗尼與克洛依》 (Daphnis et Chloé) 、改編自穆梭斯基 (Modest Mussorgsky) 的鋼琴曲《展覽會之畫》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可在其中聽見豐富多樣的聲響,以及爐火純青的管絃配器手法。 《搖籃曲》 (Berceuse) 是十九世紀出現的音樂曲名,基本上沒有特定曲式,但其旋律往來反覆、節奏基礎模擬嬰孩搖籃擺動,確實創造出慰藉人心的平穩氣質。1922年9月,法國代表性音樂雜誌《音樂評論》 (Revue Musicale) 為了替77歲的音樂大師佛瑞 (Gabriel Fauré, 1845-1924) 製作專刊,故邀請他的學生拉威爾作曲。於是,拉威爾以佛瑞全名”GabrielFauré”排列成一條代表佛瑞的旋律”GABDBEEFAGDE”,創作出這首樂曲《以佛瑞之名的搖籃曲》 (Berceuse sur le nom de Gabriel Fauré) ,編制為小提琴與鋼琴。當年的佛瑞垂垂老矣,但卻是拉威爾他一生最敬愛的恩師,因此拉威爾將深藏內心的情感,寄託在這首美麗的曲子中,聊表心意。 樂曲開頭,代表佛瑞旋律出現時,鋼琴伴奏不間斷的「下行音型」,滿是不安氣氛,仿佛凝重、哀傷地透露恩師每下愈況的健康情形。之後,小提琴又再次重複著”AGD”三個音,恰似懇切地感恩之語「感謝您,感謝您…」不絕於耳。代表「佛瑞」的旋律,不斷地出現在這夢幻祥和的場域,表示有關恩師的種種回憶,最後甚至以鋼琴來彈奏這旋律,並以提琴演奏泛音,讓聲音逐漸減弱,並逐漸消失在虛幻中。短短三分鐘不到的短曲,儘管這情形與拉威爾當時不安定的創作環境與習慣有關,但作品依然潛藏著無限難以言喻的深刻情意。 本錄音使用法國製琴君-巴蒂斯特‧維堯姆於1850年製作的名小提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