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时代背景

悉尼 (Sydney)

尼(Sydney)位于澳洲东南沿海地区,是新南韦尔斯省 (New South Wales) 的首都、澳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澳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国际旅游胜地,以海滩、歌剧院和港湾大桥最为著名。长期以来都是生活质量极高的世界之都,当地的音乐团体包括悉尼交响乐团、悉尼歌剧团以及悉尼舞蹈团;而每年一月举办的音乐、剧场与视觉艺术庆典─悉尼节,则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

澳洲自1788年开始成为英国殖民地及罪犯流放地,早期移民极力想保存自己的习俗与仪式,而音乐创作就是一个能唤起从前祖国生活回忆的方式,对许多爱尔兰 (Irish) 罪犯来说,在艰苦的异国生活中,传统音乐变成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

澳洲在殖民时代早期已记载许多音乐事件,但鲜少提到提琴制作与维修,直到1850年代的掏金热 (Gold Rush) 造成大量新移民涌入,使得情况开始产生变化。在移居者中有两位是受过训练且经验丰富的英国伦敦 (London) 制琴师─约翰‧德威鲁 (John Devereux, w. 1850-w. 1864) 以及华特‧布朗 (Walter James Brown),这两位都到墨尔本 (Melbourne) 发展。

德威鲁于1854年抵达墨尔本,他被认为是第一位在澳洲成功发展的专业制琴师,1860年时已颇具知名度,但促使他到此发展的原因则无从得知。他的低音大提琴作品最富盛名,同时也是位低音大提琴演奏家;小提琴作品体积较大,像1861年作品的背板长度有376mm。十九世纪后半的「国际贸易与工业展览会」(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Trade and Industry) 是展现民族和个人成就的重要途径,澳洲也效仿英国定期举办大型展览会,德威鲁参与至少三场展览会,1866年获得金奖。虽然约翰‧德威鲁、Walter James Brown以及之后抵达的外来制琴师对当地音乐贡献良多,但直到1910年前,大部分的提琴还是由自学制琴师完成。

1870年代,跟德威鲁水平相当的制琴师─亚弗列德‧华特‧希普斯 (Alfred Walter Heaps, 1853-1906) 来到悉尼,开始长久且成功的制琴事业。他的父亲约翰‧诺利斯‧希普斯 (John Knowles Heaps) 是英国利兹 (Leeds) 的制琴师,1851年曾经在英国水晶宫展览会上,以一把大提琴获奖,并结识了英国首相威廉‧格莱斯顿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1809- 1898)。根据家族文献,他送格莱斯顿一把小提琴,而格莱斯顿则回赠了他的庄园中的木头。

亚弗列德‧希普斯自幼学习小提琴,对提琴制作也相当有兴趣,于是,1869到1874年间在英国利兹接受制琴训练,并于1876年来到澳洲,跟哥哥克里斯朵夫‧史宾赛‧希普斯 (Christopher Spencer Heaps, 1843-1916) 一起工作,成为有名的制琴师后,还开设了个人工作室,在当地制琴直到去世。

亚弗列德‧希普斯的小提琴,不同于德威鲁的大器豪迈,展现出精炼且温和的风格。他的大儿子克里斯朵夫‧诺利斯‧希普斯(Christopher Knowles Heaps) 从小跟随父亲经营生意;父亲死后,克里斯朵夫继续在兰域 (Randwick) 从事买卖,1916年后,他放弃了提琴买卖工作,决定要成为专业的小提琴家,该年也正是澳洲制琴业下一个重要时代的开始。

1910到1920年间,澳洲制琴业扎下较稳固的基础。阿瑟‧爱德华‧史密斯 (Arthur Edward Smith, 1880-1978) 所创立的公司持续经营到1970年代,威廉‧派杰克 (William Paszek, 1888-1956) 、查尔斯‧克拉克 (Charles Clarke)、以及赫伯特‧山普森 (Herbert Sampson) 以及威廉‧多芬 (William Dolphin, 1903-1981) 都曾替史密斯制琴。史密斯可说是澳洲最重要的制琴师,他为其他制琴师提供丰富的资源,并将澳洲制琴业推上世界舞台。随着史密斯时代的结束,也预示了下个世代的来临,许多当代澳洲制琴师前往英国「纽瓦克制琴学校」 (Newark School of Violin Making) 学习,学成归国后的他们,让澳洲制琴产业发展更为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