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時代背景

爱尔兰

都柏林 (Dublin)

柏林 (爱尔兰语:Baile Átha Cliath) 是爱尔兰共和国 (Republic of Ireland) 的首都以及最大城市,位于爱尔兰岛东岸中心点。自十二世纪英国人在爱尔兰统治以来,都柏林就作为爱尔兰岛的首都。十七世纪时曾一度成为大英帝国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城市。目前由于许多高技术企业聚集在都柏林,所以有「欧洲的硅谷」之称。

十五世纪末开始,以乐器演奏提供节庆活动音乐的习俗,逐渐从英国蔓延至都柏林。但由于爱尔兰岛在政治与经济地位上,频频遭受到冲击与动荡,十八世纪之前的音乐活动多少受到限制,主要还是以大教堂为音乐发展中心。1690年,战争结束后,都柏林进入了稳定的殖民统治时期;做为当时大英帝国的第二大都市,都柏林开启艺术的「黄金时期」,吸引众多的欧洲音乐家前往造访或定居,为培养精致艺术提供了绝佳的时空背景。

然而,在1800年通过 《1800年联合法案》 (Act of Union 1800) 并解散爱尔兰国会后,都柏林瞬间丧失了丰厚的赞助资源。虽然逐渐减少职业音乐家的青睐,但都柏林凭着城市自身长期营造的艺术气息,以及业余音乐家的崛起,继续引领音乐艺术迈向新时代。1820年至1825年年间,城里仍有十九间屹立不摇的音乐出版与销售商,以及四十二位乐器制造师,可见当时音乐在都柏林的活跃程度。

此时,都柏林的制琴事业主要以裴利 (Perry) 家族为中心,其家族一脉提琴特色是以仿效意大利阿玛蒂 (Amati) 提琴为主,提琴音色温暖而圆润。其中,最为著名的制琴师汤玛士‧裴利 (Thomas Perry, c. 1744-? ) 为该家族的核心人物,其胞兄约瑟夫‧裴利 (Joseph Perry) 同样也是一名优秀的制琴师。而汤玛士‧裴利的弟子制琴师约翰‧麦金塔 (John Macintosh, c.1810-1840) 和威廉‧威金森 (William Wilkinson) 在日后制琴事业上也继承且延续了裴利家族的提琴特色。

此外,当时在都柏林城市的制琴师无一不受裴利家族的影响,例如制琴师乔治‧华德 (George Ward) 的提琴作品就时常被拿与裴利家族的提琴相比较;制琴师约翰‧德拉尼 (John Delany) 相传也曾为裴利家族制作过乐器,其提琴轮廓也较接近阿玛蒂琴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