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之圖片及文章等內容
版權屬奇美數位典藏計畫所有
名曲聆賞
- / 德奧名曲 /
- 韓德爾《D大調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奏鳴曲,作品一第十三號》
- 華爾特《布穀鳥詼諧曲》
- 舒伯特《樂興之時, 作品九十四第三號》
- 布拉姆斯《圓舞曲,作品三十九第五號》
- 巴赫《G大調小步舞曲》
- 巴拉地斯《西西里舞曲》
- 舒曼《夜之歌》
- 韋伯《慢板》
- 韋伯《輪旋曲》
- 孟德爾頌《春之頌》
- 貝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
- 布拉姆斯《圓舞曲》
- 韋伯《甚緩板》
- 韓德爾《帕薩加里亞舞曲》
- 巴赫《夏康舞曲》
- 貝多芬《G大調第一號羅曼史,作品四十》
- 雷格《G大調羅曼史》
- 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二號》
- 舒伯特《「小夜曲」選自《天鵝之歌》》
- 布魯赫《羅曼史,作品八十五》
- 孟德爾頌《無言歌,作品六十二第一號》
- 亨德密特《為中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作品十一第四號第一樂章》
- 舒曼《幻想小品》
- 克萊斯勒《愛之悲》
- 克萊斯勒《愛之悲》
- 小約翰‧史特勞斯《美麗的藍色多瑙河,作品三百一十四》
- 約翰‧史特勞斯《拉德茲基進行曲》
- 布拉姆斯《「序曲」選自《大學慶典》》
- 布拉姆斯《第五號匈牙利舞曲》
- 孟德爾頌《乘著歌聲的翅膀,作品三十四第二號》
- 舒伯特《聖母頌》
-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 海頓《「皇帝」C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七十六之三第二樂章》
- 莫札特《第四十號交響曲,作品五百五十第一樂章》
韓德爾: 《帕薩加里亞舞曲》
George Friderick Handel (1685-1759)
這首二重奏曲帕薩加里亞 (Passacaglia) 乃由挪威籍哈佛森 (Johan Halvorsen, 1864-1935)改編自巴洛克音樂家韓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的第一部大鍵琴曲集中之第七號G小調組曲(HWV432),完成於1894年。哈佛森將之改編以小提琴與大提琴(或中提琴)演奏,原始目的也許是給自己演奏用。哈佛森是挪威作曲家、指揮與小提琴演奏家,在浪漫時期的樂壇上,頗負國際盛名。他對十八世紀的音樂很有興趣,這也許和他以韓德爾的作品為創作基礎有關。 此外,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二重奏組合,是相當晚才出現的演奏編制,於二十世紀以前,這仍是相當罕見的組合。1900年左右,出現以兩把弦樂演奏的二重奏作品,目的主要為「教學」用,而教材內容主要改編自管弦樂序曲、歌劇詠嘆調、交響曲等知名樂曲。再者,十九世紀有許多技藝精湛的演奏家,當時吸引許多樂迷為之著迷瘋狂,如此的社會風氣也促成二重奏作品之創作。二重奏作品無論來自改編,或出自作曲家與演奏者的原創,在這時候已經開始有顯著進展。 二重奏音樂有著明顯的對話特質,兩項樂器的對比性如小、大提琴,是此類室內樂的形成基礎。兩樂器間有密切關係,比起弦樂四重奏編制中各樂器的關係,二重奏是要來得親密許多,作曲家得以在這種編制中,延展音色與表達的可能性。 本錄音以英國製琴師丹尼爾‧派克於1720年製作的小提琴,及製琴師班哲明.別克思於1793年製作的大提琴演奏,讓英國名琴與英國作曲家的名聲在此相互映照。作品帕薩加里亞以反覆低音演奏和聲之模式稱著,且樂曲中,各變奏充滿「變化」的樂趣,著實豐富多采;而哈佛森的二重奏改編,處處可聽見兩樂器此起彼落地相互追逐抗衡,這讓純粹的聲響境地得以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