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之圖片及文章等內容
版權屬奇美數位典藏計畫所有
名曲聆賞
- / 義大利名曲 /
- 蒙台威爾第《喔! 我的愛人在哪裡》
- 馬利尼《第四號奏鳴曲為小提琴拉奏雙弦》
- 梅盧拉《三首小品選自《器樂歌曲第四輯》第一首》
- 史卡拉第《四重奏—為一把直笛,兩把小提琴和數字低音》
- 史卡拉第《四重奏—為三把中音直笛和數字低音》
- 柯瑞里《C大調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奏鳴曲,作品五第三號》
- 玻凱利尼《A大調第六號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 維奧第《小提琴二重奏,作品十九》
- 魏拉契尼《G小調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奏鳴曲,作品一第一號》
- 傑米尼亞利《A大調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奏鳴曲,作品一第一號》
- 柯賴里《D小調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奏鳴曲,作品五第十二號(佛利亞)》
- 塔悌尼《G小調第十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一,「被遺棄的黛朵」》
- 托塞里《小夜曲》
- 葛路克《「受精靈之舞」選自歌劇《奧菲歐與尤麗蒂采》》
- 玻凱利尼《小步舞曲》
- 玻凱利尼《小步舞曲》
- 帕格尼尼《鐘》
- 帕格尼尼《鐘》
梅盧拉: 《三首小品選自《器樂歌曲第四輯》第一首》
Tarquinio Merula (1594/5-1667)
義大利作曲家梅盧拉(Tarquinio Merula, 1594/5-1665)出生於克里蒙納,同時身兼管風琴家與小提琴演奏家身份。年輕時曾經前往波蘭工作,幾年之後回到義大利,餘生服務於克里蒙納及貝加莫(Bergamo)當地的教堂。他的作品除了為人聲而譜寫的教會音樂之外,也包括不少當時尚不多見的獨立器樂音樂作品。與同時代的作曲家相比,梅盧拉作曲風格前衛,特別是他將創作聲樂作品的語法經驗帶入器樂寫作,所寫的小提琴旋律如同人聲般特別易記易唱,因而更加動人。音樂史書視他為當代最傑出且先進的作曲家。 「器樂歌曲」(canzona)是流行於十六至十七世紀的器樂音樂作品,形式上源自於尼德蘭地區的歌曲「香頌」(chanson),特色是和弦式的架構、簡易的和聲、以及充滿活力的節奏。在十六世紀中葉,這樣的歌曲很受歡迎並廣為流傳,許多義大利作曲家就將其改編成由樂器演奏的音樂,稱之為「canzona」(義大利文「歌曲」的意思)。之後當出現獨立的器樂音樂作品時大家仍沿用此一名稱,爾後則被巴洛克奏鳴曲所取代。 梅盧拉分別於1637及1651年出版過兩部「器樂歌曲」,《器樂歌曲第四輯》是屬於後者。整部作品是由28首小品所組成,樂器編制上有多種變化:包括為兩把小提琴與數字低音;兩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與數字低音;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以及數字低音等。 本次錄音節選其中三首為兩把小提琴與數字低音的小品。在樂曲中,對位式的旋律似乎令人聽見兩把提琴之間互相追逐、彼此較勁;和聲旋律的樂段,兩位提琴演奏者如何齊力演奏出如同只有一把琴的樂音,在在都考驗演奏者之間的默契。多變化的曲式,雖簡短卻精華蘊含了大型作品的音樂內容,令人不禁讚嘆其玲瓏小巧的音樂樣貌與梅盧拉高超的作曲手法,堪稱其集大成之作。 本曲所演奏的琴,出自於克里蒙納阿瑪蒂製琴家族的安德烈與安東尼奧父子,是屬於克里蒙納製琴學派的先期作品,搭配這個城市所孕育出來的最早期小提琴音樂,讓此組合深具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