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Heinrich T. Herberlein — 小提琴

Vincenzo Postiglione — 大提琴

1877Raffaele Fiorini — 小提琴

1879Giuseppe Dollenz — 中提琴

1882George Gemünder — 小提琴

Xaver Kerschensteiner — 小提琴

1883Georges Chanot II — 小提琴

Vincenzo Postiglione — 大提琴

1884Eugenio Gesu Praga — 小提琴

Giuseppe Scarampella — 小提琴

Pietro Grulli — 大提琴

Pierre Joseph Hel — 中提琴

薩拉撒特以洗鍊華麗的技巧,展現抑揚頓挫的歌唱性,特別是大膽使用顫音,自然的高音與甜美音色,莫不緊扣聽眾心弦。具有魔法般的演奏迅速讓他聲名大噪,也成為當時作曲家題獻作品的對象,如拉羅《西班牙交響曲》、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與聖桑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等

1876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 (Pablo Casals) 出生。

柴可夫斯基《羅可可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

1878薩拉撒特 (P. de Sarasate)《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 Op. 20)。

1879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77》。

1880布魯赫 《蘇格蘭幻想曲》(Schottische Fantasie, Op. 46)。

德弗亞克《小提琴協奏曲》。

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

1883薩拉撒特《卡門幻想曲》(Concert fantasies on Carmen, Op. 25)。

華格納多年來一直希望建造一座理想的劇院並上演自己的作品,此心願終於在 1873 年付諸實現。該劇院於1876年完工,坐落巴伐利亞的古城拜魯特,同年即舉辦首屆拜魯特音樂節,演出全本《尼貝龍根的指環》。

1875比才 (G. Bizet) 歌劇《卡門》(Carmen) 於巴黎首演,遭到嚴厲批判。

1876柴可夫斯基完成芭蕾舞劇《天鵝湖》(Swan Lake)。

1876葛洛夫 (G. Grove) 出版《葛洛夫音樂辭典》(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初版耗費十年時間,之後不斷修訂與再版,至今已成為西方音樂史最權威的一部辭典。

柴可夫斯基的歌劇代表作《尤金•奧尼根》(Eugene Onegin) 於莫斯科首演。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由於政治形勢的改變,促使民族意識抬頭,作曲家開始思索自身國家音樂的定義與定位,創作民族色彩豐富的作品。其音樂涵納地方性特色,常使用民謠作為素材,節奏明確而奔放,具故事性與寫實性。代表人物包括:俄國作曲家葛令卡、捷克作曲家史麥坦納、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等。

1880俄國五人組之一的作曲家鮑羅定 (A. Borodin) 完成交響素描《在中亞細亞草原上》(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1882華格納完成最後的歌劇《帕西法爾》(Parsifal),並於拜魯特演出。

1883馬勒 (G. Mahler) 創作《旅人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1877英屬印度帝國成立。

1882德、奧、義三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