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系統-阿姆斯特丹學派 (Amsterdam School)

姆斯特丹 (Amsterdam) 是現今荷蘭的首都,提到阿姆斯特丹的製琴學派,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君.布密斯特 (Jan Bourneester, 1629-1681),許多的提琴專書上均提及這位製琴家,並且提到其樂器具有相當高的品質,但由於布密斯特留下來的樂器相當稀少,因而目前並沒有任何一位荷蘭製琴家或專家能確切的指出布密斯特樂器上的特點,目前來說布密斯特僅是文獻紀錄中的一個名字而已。

接下來是科尼利厄斯‧克萊曼 (Cornelis Kleynman)。克萊曼是弗朗西斯.呂波 (Francis Lupo) 的繼子,在他少數留存下來的樂器中呈現出優雅的阿瑪蒂風格,面板上的音孔位置約在低於腹部的地方,兩個音孔之間位置較為接近;琴身上的鯨魚鑲線有著適中的寬度;漆料方面,大多是著謹慎、黯淡的顏色;琴頭上的漩渦狀雕刻深刻且優雅,其型態與琴身整體相櫬。由目前遺留下來的文獻及提琴來看,這一位製琴家僅僅製作了小提琴,目前並沒有發現中提琴及大提琴的作品。

威廉‧馮達‧塞德 (Willera van der Syde, 1663-1708) ,他的作品呈現出許多個人特色,某些部份則反應了克萊曼提琴的概念;如果形容克萊曼的樂器為“優雅的”,那形容馮達‧塞德的樂器特色就是“強壯的”。塞德製作的樂器,兩個音孔位置相互距離較遠,琴身面板及背板的邊緣較為粗壯,大尺寸問的琴身設計,琴身長度大多在36cm或者更長,琴身邊緣鑲著寬大的鯨魚鑲線,琴頭上的漩渦輪廓雕刻深刻;在漆料方面,漆色範圍大多在溫暖的黃色及紅咖啡色之間。

奇特的是,塞德在1684年至1689年間登記為商人,但由1689年起成為了提琴製琴師,文獻上指出,塞德應是在後期開始成為全職的製琴師,但對於提琴品質,我們可由琴身上的木工技術窺知一二,或許塞德不是阿姆斯特丹最好的製琴家,但由於他有趣的個人風格,因而在有些學者眼中認為他是個很有趣的製琴家。

另一位知名的製琴家亨德利克‧雅各 (Hendrik Jacobs, 1629-1704) 及他的繼子羅姆布斯,關於雅各去世的時間有學者認為並非是1704年,大多數的人認為應該更晚一些,只是目前沒有確切的資料可以證實這一個說法。作為阿姆斯特丹早期重要的製琴家,許多人對於雅各師承於何處相當有興趣,其中有人認為雅各與弗朗西斯.呂波相關,兩人居住的地點相當接近,但目前沒有證據可以支持雅各是呂波徒弟的這個說法。

雅各在阿姆斯特丹結過兩次婚,一份1715年的文獻中記載到,他的孩子吉斯貝‧維貝克 (Gyesbert Verbeek, 1647-1714) 也是一位製琴師,作品數量雖不多,但奇美收藏到了一把這位製琴師的作品;第二次的婚姻,妻子也是位寡婦,帶著孩子羅姆布斯嫁給雅各。

早期,雅各的作品呈現出阿瑪蒂式風格,就像早期的克萊曼一樣,但約於1685年開始,雅各的作品出現了轉變,晚期的作品呈現出較為強壯的風格,此時他的繼子羅姆布斯正值18歲,並開始在雅各的工作室中幫忙。雅各的提琴在鑲線部份開始變得寬大,漆料顏色由單純的金黃色或褐黃色,開始變得帶著多一點的紅色;音孔上的針點形狀以及音孔的彎曲曲線開始有著不一樣的設計。

羅姆布斯繼續在繼父的工作室中工作,學者們推測,其實雅各晚期的作品中有些是由羅姆布斯製作完成,而100%的羅姆布斯樂器特色包括完美的琴身厚度、溫暖的紅色油漆。有學者認為,這種漆料或許是當時尼德蘭地區最好的漆料,提琴整體的拱度及音孔形狀傾向約克柏.史戴納 (Jacob Stainer, c. 1617-c. 1683) 的概念,羅姆布斯在1728年逝世,但其風格影響了後代的製琴師,在阿姆斯特丹的後代的製琴家們,則多以晚期羅姆布斯的提琴為模型製作,但作品的品質、工藝技術及漆料就不及羅姆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