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之圖片及文章等內容
版權屬奇美數位典藏計畫所有
製琴系統/學派
法國系統 (France System)
目前法國地區最早的提琴出現在1560年,當時的法皇查理九世 (Charles IX of France 1550-1574) 向安德烈.阿瑪蒂 (Andrea Amati, ca. 1505-1577) 訂製一批樂器,包括了24把小提琴 (12把Grand Pattern,約351公厘;12把Small Pattern,約341公厘) 、6把中提琴以及8把大提琴等。
法皇查理九世並邀請當時非常著名的女性畫家蘇菲妮斯巴‧安奎索拉 (Sofonisba Anguissola, ca. 1530-1625) 在這些樂器上作畫,但隨著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動亂之中這批樂器也跟著全數遺失;之後,部分提琴陸續被發現,但數量極為稀少,目前僅發現十把左右,而這一批樂器則成為法國提琴史上最重要的起點及珍貴遺產。
1670年代左右由於海運發達,比利時、荷蘭等地與當時的義大利熱內亞 (Genoa) 往來密切,連帶地影響了比利時地區的製琴風格;再由於地緣關係,比利時、荷蘭的製琴風格也影響到了法國最早期的製琴家。
法國地區最早的提琴出現在1690年的南錫 (Nancy) ,是由一個名為梅達 (Médard) 的家族所製作。梅達家族是目前所知法國地區最早的製琴家族,家族成員分居於南錫以及密爾谷 (Mirecourt) 等地,但關於這一個家族的資料以及遺留下來的琴非常稀少,無法明確考證出該家族對於這兩個地區的製琴事業的影響,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兩個城市是法國地區最早發展製琴技藝的城市。
真正屬於巴黎地區的製琴家,則出現在1700年以後,其中最為重要的三位作者分別是:克洛德‧皮耶瑞 (Claude Pierry, fc. 1700-1729) 、雅各‧波給 (Jacques Boquary, 1680-1730) 以及皮耶‧維隆 (Pierry Veron, 1690-1730) ,其中雅各波給及皮耶‧維隆在提琴的設計風格上,深受比利時學派加斯帕‧伯爾邦 (Gaspar Borbon, 1632-1710) 的影響,在它們的樂器上均有側板鑲崁技術 (Inlay Rib) ;這一項技術是比利時學派特有的,法國製琴家深受此技術影響,在1750年以前,巴黎地區製琴家大多使用此項技術,密爾谷則是到了1780年還在使用這項製琴技術。
在漆料方面,1750年左右的巴黎正流行土黃色的漆料,漆料質地較為薄透;另外,琴身上則以烙印的方式標上製琴家的姓名,此時期的代表製琴家包括:路易.蓋爾桑 (Louis Guersan, 1700-1770) 、君-巴帝斯特‧薩洛蒙 (Jean-Baptiste Salomo, 1713-1767) 、安德烈‧卡斯塔內利 (Andrea Castagneri, 1696-1747) 以及李奧波德‧何諾丹 (Leopold Renaudin, 1755-1795) 等。
到了1781年,義大利小提琴家維奧第 (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1755-1824) 使用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 在1709年製作的小提琴,在巴黎舉行首演,這一場音樂會非常的成功,讓史特拉底瓦里提琴聲名大噪,並成為巴黎製琴家競相模仿的對象。
而在1792年法國大革命結束後,巴黎經濟迅速地復甦,法國製琴重心漸漸由密爾谷轉移至巴黎,因而此時的巴黎,聚集了許多外地的音樂家及製琴家,同時,也將法國製琴業帶入輝煌時期,此時期的代表作者包括:君-弗朗索瓦‧阿德瑞克 (Jean François Aldric, 1765-1843)、弗朗索瓦‧路易‧皮克 (François Louis Pique, 1758-1822) 以及尼可拉‧呂波 (Nicolas Lupot, 1758-1824) 等。
尼可拉‧呂波是法國製琴史上最優秀的製琴家,其女婿及學生帶領法國提琴製作進入新的時代;1830年代後,法國地區最為著名的作者為君-巴蒂斯特‧維姚姆 (Jean-Baptiste Vuillaume, 1798-1875),維姚姆是新一代崛起的製琴家,他將法國製琴業推向最蓬勃的時期,其影響更延續到近代的法國提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