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塞佩.耶稣.瓜奈里 (Giuseppe del Gesù Guarneri , 1698 -1744)

本资料库收藏: violin(1733) violin(1744)

塞佩.瓜奈里.耶稣(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 1698-1744)是朱塞佩.瓜奈里(Giuseppe Guarneri filius Andrea, 1666-1740)的儿子,一般文献史料上皆称他为「耶稣.瓜奈里」(Guarneri del Gesù),他注定成为瓜奈里家族中最卓越的制琴家,将瓜奈里琴发展到登峰造极之境,被誉为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 ca. 1644-1737)之後最伟大的制琴师。他从小就在父兄的指导下受到很好的制琴训练,对於提琴工艺很有天份。 由於当朱塞佩成年时,家中经济已经不如以往,加上父亲健康不佳,叔叔彼得罗迁居至威尼斯,因此家族事业重担便落在耶稣‧瓜奈里肩上。24岁之前曾经与卡洛.白贡齐(Carlo Bergonzi, 1683-1747)一起在父亲工作坊制琴;1722年结婚,之後父亲将房子抵押,他们只好被迫搬离,1730年代重返制琴业。1730年至1739年间,许多提琴的琴头是由父亲协助制作,1740年至1744年他开始大力改革。 早期帮忙父亲制琴时,作品精致且技艺高超,材料选择慎重,有漂亮的枫木纹路。这时期带有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风格,也与白贡齐提琴极为相似。面板的拱型弧度小,油漆质感极佳且富有漂亮的琥珀色光泽,有其高度的创意与天份。1726-1730年间可说是他的学习发展阶段,他以史特拉底瓦里形制为基础,在琴体弧度则参考马吉尼(Giovanni Paolo Maggini, 1580-ca. 1630)概念,并且巧妙融合个人特质。他不断地研究与寻找一种新的琴型,使外型更大且能发出优美的大音量。此期间他通常以淡黄色漆为底色,再辅以暗色的涂漆。自1729年起,他的琴标签上注有“IHS”的字样及十字架的图案,传闻他是天主教派的虔诚教徒,又为和其父亲有所区别,故称为「耶稣.瓜奈里」。 1730年之後其技艺攀爬至登峰造极之境界,展现出独创性及个人风格,整体结构优异而充满创造性。一般认为1730-1735年是他的制琴黄金时期,制作出许多优秀的大型小提琴,展现出原创活力,充满实验冒险的勇气。辞世前几年,作品粗犷质朴、较不雅致,但音质仍充满活力,刀斧痕迹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他配制出光辉的油漆,以琥珀色漆为底,再施以透明的红光漆。愈晚期的琴在细部处理上愈偏离1730-1735年间的精细手艺;然而,这些提琴的基本造型与比例仍不脱1730年代间所设定的模式。从黄金时期到辞世的短短14年间,耶稣.瓜奈里制作出来的小提琴,兼具丰饶的多样性与神奇的原创性,每把琴都是人间至宝,公认为最顶级的乐器,与史特拉底瓦里琴相互辉映。 综观瓜奈里家族的制琴特色,尤其是耶稣.瓜奈里,专注於发展出厚实巨大的琴身形式、饱满的音色。他挑选木材是根据音响效果上的考量,而非针对於提琴的美学架构:琴身较为平坦,C侧板较长,极富创造性的优越架构;优美雅致的F孔较为宽大,镶线极为靠近琴身边缘。其特色是音质明亮且富磁性,音响效果较为雄浑苍健,比史特底瓦里的琴更为强而有力,因此为部分演奏者所偏好。他制琴的时期只维持了20年,他没有子嗣也未收任何学徒,据专家估计他一生制做的琴大约只有200把,没有中提琴或大提琴,现今仅存150支左右的小提琴。 耶稣.瓜奈里在世时,他制作的琴深受一般演奏家及音乐家们的喜爱,然而这些音乐家对提琴的保护并非像贵族珍藏般完美,因此其作品被完整保存的不多,这种情形与史特拉底瓦里提琴大相迳庭。十八世纪初时,史特拉底瓦里的名声响彻云霄,而瓜奈里家族被其锋芒及影响力所掩盖,使得耶稣.瓜奈里的琴普遍不受到青睐。普格纳尼(Gaetano Pugnani, 1737-1798)是首位使用耶稣.瓜奈里琴的重要演奏家;十八世纪晚期,即使音乐家维奥第(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1755-1824)首次使用他的琴演奏,当时的制琴家仍不愿意采纳瓜奈里琴的形制。直到十九世纪初,帕格尼尼(Nicolò Paganini, 1782-1840)用瓜奈里的一把1743年制的琴「加农炮」(Il Cannone)风靡了全欧洲後,他的提琴在音乐上及商品上的价值,才与史特拉底瓦里并驾齐驱。伟大的演奏家如海费兹(Jascha Heifetz, 1901-1987)、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 1875-1962)、沃东(Henri Vieuxtemps, 1820-1881)、易萨伊(Eugène Yasye, 1858-1931)、史坦(Issac Stern)及黎奇(Ricci)等人,都曾采用过他的琴。

Hint: 按Esc键或点击此方框以外区域均可关闭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