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出生:
1675, Italy-Bologna
死亡:
1730, Italy
/奇美博物館收藏/
violin (1708) violin (1729)

卡洛.托諾利
Carlo Tononi, 1675-1730

製琴學派: ,Tononi Family

生平介紹:

諾利(Tononi)家族為義大利重要的小提琴製琴家族,當義大利北部尚未成為小提琴的重要城市時,托諾利家族即在波隆納(Bologna)工作。喬望尼.托諾利(Giovanni Tononi , ca. 1640-1713)以阿瑪蒂(Amati)風格作為模範來製琴,且在某些方面預示了威尼斯(Venice)風格。他的F孔較長且優美,但琴頭卻被吝嗇的削減掉。其外表華麗,散發橘紅色的光澤,一般說來,音色也很出眾。

卡洛.托諾利(Carlo Tononi, 1675-1730)是喬望尼.托諾利的兒子,亦是當時重要的製琴師,在波隆納時,他的父親喬望尼傳授製琴技術給他,且在他尚未隻身前往威尼斯前,即掌管父親的店鋪。1717年,卡洛終抵達威尼斯,在威尼斯楔拉斯(Matteo II Sellas)工作室工作。雖然他本質是位商人,但他並非協會成員,也沒有自己的工作室,皆靠琴商為他賣琴。

卡洛製作的樂器,由於印有日期的標籤相當稀少,所以很難去追溯其發展。雖然在某些地方稍有改進、變化,但本質上與父親的方向仍一致。他製作的小提琴與中提琴數量較多,大提琴則較少。且很明顯地是以1615年阿瑪蒂家族獨特的低音古提琴(contralto viola)為模範來製琴。他於1717年間搬至威尼斯,因此1720年代樂器上的標籤,有許多特徵與在波隆納時期有所不同。樂器的「F孔」,可作為判斷形制結構的重要依據,此時期的形狀,與弗朗切斯科.葛貝替(Francesco Gobetti, 1675-1723)、多梅尼柯.蒙塔耶納(Domenica Montagnana, 1686-1750)的樂器較為接近,1728年可做為製琴歷程的分割點。

卡洛的樂器面板的拱形相當明顯,樂器的形狀與尺寸很大,螺旋狀的琴頭輪廓也相當鮮明,木材的品質優良。因為小提琴的琴頭鮮少有變化,且若面板較平緩,則較受歡迎。與波隆納時期的塗漆比較起來,威尼斯時期的作品較厚重,也沒那麼精緻。通常,他的名字會烙印在兩個不同地方:一處是銘刻側板底部、接近尾鈕處;另一處是在背板內部的下方。其簽名是以「陰文」(in negative)的方式呈現。卡洛像其他威尼斯製琴師一樣也製造琴弓,這些很容易辨認,因為上面都有他的名字。

職業:

製琴師、製弓師

工作經歷:

?-1717, Italy-Bologna
1717-1730, Italy-Venice, Matteo II Sellas